[概述]观看《榜样的力量(第二季)》心得体会及研讨发言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观看《榜样的力量(第二季)》心得体会及研讨发言共三篇
第一篇
近日,由中央组织部策划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制作的《榜样的力量(第二季)》正在播出,该节目讲述了林占熺、吴天一、孙家栋、黄宝妹等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马背院士”吴天一在青藏高原守望了一条路,开辟了一条路,推动我国高原医学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广大党员干部要向吴天一同志看齐、学习、致敬,不断涵养为民情怀,保持不畏艰险的奋斗韧劲,甘于奉献,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奋斗,努力创造出光荣的成绩。
致敬吴天一同志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我要攻克高原病”,一个决定引出的是吴天一院士在青藏高原一生的坚守。在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他奔波在铁路沿线,制定了一系列劳动保护和高原病防治措施,建立了全面科学的卫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并编写发放科普手册,创造出无一人因高原病致死的医学奇迹。青海玉树地震时,年逾古稀的他义无反顾前往灾区,白天治病救人,晚上给各地医疗队讲解高原病的救治知识,尽全力拯救群众生命,保障人民健康。吴天一院士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民服务的初心,广大党员干部要像吴院士一样涵养为民情怀,时刻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最高的奋斗目标,常怀为民之心,常思为民之策,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致敬吴天一同志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从踏上高原那一天起,半个多世纪里,吴天一院士始终在与缺氧、高寒等恶劣的环境作伴。面对艰苦恶劣的环境,他不畏艰险,克服头痛、胸闷、失眠、腹泻和呕吐等高原反应,骑着马,赶着驮满仪器的牦牛,深入牧区开展高原病普查。几十年的科研工作,他走遍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四个省区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区,诊治过上万名牧民群众,整理了大量的临床资料,提出了慢性高山病量化诊断标准——“青海标准”。全身14处骨折,双眼白内障,耳朵鼓膜被击穿……吴天一院士的身体被高原无情摧残,但他仍深深迷恋着这片土地,扎根高原从医50多年,默默守护着青藏高原的万千生命。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吴天一院士的奋斗精神,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要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勇挑重担,砥砺前行,争做时代的攀登者和奋斗者。
致敬吴天一同志悬壶济世的无私大爱。他为高原医学这份伟大的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一家三代四口人也跟随他扎根高原,共同为高原医学发展做贡献。吴天一院士是胸怀高原的赤诚之子,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把获得的中国工程界的最高奖项——中国光华工程科技奖全部奖金15万元捐献给了汶川地震灾区,用于灾区救援及重建。如今,近90岁高龄的他拒绝了海外知名大学的邀请,依然住在他热爱并为之奉献了半个世纪的青藏高原。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人生底色,新时代党员干部要甘于奉献,要深入一线了解民生疾苦,把吃苦当成考验、当成磨炼,以无私奉献的精神着力解决好群众的现实困难,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篇
《榜样的力量(第二季)》第八集观后感近日,由中央组织部策划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制作的《榜样的力量(第二季)》热播。第八集聚焦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郑志明,讲述其踏实苦干,勤奋好学,一心钻研技术,24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奋战在生产现场的故事。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向郑志明学习“埋头苦练、攻坚克难、用户至上”的工匠精神,时刻展现出“干在实处,冲在前头”的新时代党员干部风采。
致敬“苦练技艺,做到极致”的实干精神,汲取“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老黄牛”之力。1997年,郑志明从职高毕业后进入工厂,成为一名钳工学徒,工作中他虚心好学,时时做到“三到”——眼到、手到、心到,即使问题解决了,还要花些时间反复寻找是否还有别的方法。26年来,他秉承着“一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生信条,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磨练技艺,用心“雕琢”手中的每一个零件,他总说“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各种技能,掌握更多先进的技术,才能与这个时代同行,推动中国的智能制造走向世界。”功夫不负有心人,郑志明在与钢铁的“对话”中练就了精湛技艺,将钳工技能练得炉火纯青,解决了进口设备无法维修的问题。正如制造车间需要郑志明这样埋头苦干的工匠,基层的乡野沃土同样也呼唤着真诚不粉饰、没有“镀金”思维、真正把群众装在心中的党员干部,在“板凳甘坐十年冷”中修炼踏实专注,不断强化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带着真心实意投入基层工作,同时扮演好各种角色,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提高学习理解政策与业务的能力水平,既当政策“宣传者”,也当民意“征集者”;既当矛盾“调解员”,也当致富“领航员”。
致敬“勇挑重任,破解难题”的创新精神,汲取“挺膺担当,强国有我”的“拓荒牛”之力。时代在快速变革,新的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在对工艺及设备改造时,郑志明发现公司花高价采购的不少先进设备虽然“高大上”,但并不实用,无法满足公司生产低成本的需要。“我们干脆自己来设计制造!”这个念头从郑志明脑子里猛地蹦了出来。一念既出,万山无阻。郑志明主动挑起大梁,带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从生产的整体布局到每个环节的设计,进行逐个攻关,业余时间瞄准新技术前沿,从机器人编程、控制技术学起,再到机器人设计制造,他带头学,不懂就问,四处向人请教。从不懂到懂,从懂到专、精,从模仿到自主设计制造,硬是走通了这条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广大党员干部要乘榜样之风,立人生之志,在工作中有愿干事的自觉性,做到心中有责,眼里有活,面对基层困难事、群众烦心事,主动迎上去、冲在前、作表率、打头阵,以勤勉敬业的工作态度恪守为民之责,用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在拼搏奋进中蹲正初心、蹲实作风、蹲深成就,不断提高工作能力,经受一番锤炼、得来承重铁肩,成长为新时代党和人民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致敬“志存高远,匠心传承”的奉献精神,汲取“淡泊名利,枝叶关情”的“孺子牛”之力。有一分热,发一分光。2014年,以郑志明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郑志明对徒弟们悉心指导,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能和经验,他发明的“调芯钻孔法”“研推修锉法”是钳工技能比赛中的“杀手锏”,徒弟们凭借这份“独门心法”,多次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工作室先后带出了200余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独木不为林,一花不成春。在为公司培养人才的同时,郑志明在工作之余还会走进企业和学校,讲述自己的奋斗历程和广西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引导更多的一线工人、青年学生学好一技之长,积极投身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同时,向学校提供自行设计研发制造用于教学的机器人工作站,为产教融合作出贡献。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入学习郑志明“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和“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在广袤大地厚植“念兹在兹”的人民公仆情怀,永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奉献意识,在“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中探寻为民初心,让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回归到党员群众中去。
第三篇
近日,由中央组织部策划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制作的《榜样的力量(第二季)》热播。第三集聚焦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讲述其倾注于我国航天事业数十年的故事。党员干部要致敬孙家栋同志,永葆初心,砥砺前行,充分运用自身本领纾民难,解民忧。
致敬孙家栋,初心不忘,矢志不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孙家栋用他忙碌充实的一生践行着这道掷地有声的誓言。斯大林金质奖章见证着他的少年勤学,星穹中的颗颗卫星印证着他的青年担纲,从导弹到卫星,从嫦娥到北斗,国家的需要永远是孙家栋前行的方向。虽已年过耄耋,孙家栋的脚步却从未停止,他仍向苍穹寄深情,仍为祖国育新星。党员干部要向孙家栋致敬,致敬他矢志不渝践行初心使命。要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不改初心与人民群众的福祉紧密相连,将自我理想的实现与祖国事业的腾飞密切相融。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本的事业观,积极响应国家需要,积极倾听百姓心声,积极解决群众问题,小事也是功,点点滴滴都是绩,人民的认可就是最好的奖章。
致敬孙家栋,敢于任事,勇于攀登。欧阳修曾说“遇事无难易,而能于敢为”。孙家栋便是敢为的人。1967年,钱学森点名让他担任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设计师,他当仁不让。1985年,中国运载火箭将承揽外国卫星的发射任务,他担任中美商业卫星发射谈判代表团团长。2004年,中国启动探月工程,他以75岁高龄一力承担起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孙家栋敢做事,也敢冒着风险做决定。拆除“东方红一号”上部分毛主席的金属像章是他提的,对中国第一次试验通信卫星姿态再调5度是他签的,北斗一号卫星平台转而采用东方红三号卫星的三轴稳定平台是他定的。党员干部要向孙家栋致敬,致敬他勇挑重担,砥砺前行。要练实基本功,争做“多面手”,要敢于担当,主动作为,要切实为祖国奉献,积极为人民服务。
致敬孙家栋,着眼全局,考虑长远。“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孙家栋是“会做事”的人。“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着”,孙家栋牢牢把握住当年对人造卫星的要求,力排众议,确定“卫星的首要任务是上天”,让大家接受了他的可行性方案。他担任北斗工程总设计师,带领北斗人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从中国用户到亚太地区用户再到全球用户,既契合国家发展,又稳扎稳打。他制定的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受制于人这条底线也成为北斗系统的“生命线”,是北斗系统自主发展的灵魂所在。党员干部要向孙家栋致敬,致敬他放眼全局,目光长远。要多思、多学、多问,不断提高战略眼光,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在守正创新中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优秀党员干部。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观看《榜样的力量(第二季)》心得体会及研讨发言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