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海上钢琴师初中电影观后感

时间:2024-11-11 16:22:56
海上钢琴师初中电影观后感[本文共4004字]

【引言】海上钢琴师初中电影观后感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三部曲”之一。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的传奇一生。电影是由1994年的剧场文本《1900:独白》所改编而成。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海上钢琴师初中电影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海上钢琴师初中电影观后感1

主角1900是一个被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被一个好心的黑人烧炉工老丹尼收养了。可惜好景不长,在一次意外中,老丹尼不幸死亡,七岁大的1900再度成为孤儿。当美国警察上船搜查欲将他带往州立孤儿院时,他躲了起来。直到几天后的深夜中,人们才发现,1900满身煤灰地在钢琴上弹奏着不知名的美妙音乐!原来,从小被钢琴所吸引的1900凭借过人的天赋无师自通练就了一身高超技艺。他的天才琴技令当时最负盛名的爵士钢琴家都甘拜下风。但由于对红尘世俗的戒备和对陆地的恐惧,1900坚持不下船,哪怕是遇到了自己一见钟情的女孩。一次次地放弃机会与犹豫导致他对陆地、对城市越发恐慌、畏惧,乃至终生没下过船,直至船被炸毁的那一刻。

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是1900的一生。不敢下船,只因为害怕陆地与城市;不肯让人刻碟发行世界,只因为不想让自己的音乐离开自己。作为音乐天才的1900的种种举动令我们十分不理解。

但这一切又是有迹可循的。1900从小被人教育,除了那艘船上的人,其他人都是坏人,因此,1900对陆地充满好奇的同时又不得不对陆地心存戒意,以不大友好的目光去审视船上的游客;美国警察上船搜寻幼年的他时的跋扈,杰瑞钢琴师的自傲粗鲁及对他的不屑,三等舱美洲人偷人衣服、伪装成一等舱欧洲移民寻求艳遇的行径等,都令他对世俗越发恐惧。同时,1900想尽一切去了解陆地、世俗的本质意义。他对“未来”太过注重,想要因果,要尽头的执着,使他想不开也放不开。其实死,对于1900来说,未必是件坏事,或许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解脱吧。

感慨天才钢琴师的选择。不过,如果1900能下船,有勇气去追求,也许,又是另一番光景,甚至成就一段不同的人生。我们该做的,是珍惜当下,把握机遇,不惧未来。

海上钢琴师初中电影观后感2

今天看了《海上钢琴师》,说实话,我不是特别的理解,但就我现在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至少有几句台词是很有启发的:“我只能在钢琴有限的琴键上弹奏出无限的音乐,我不能在无尽的世界去弹奏”,“陆地上的人们为什么总是想那么多”,“那么大,在那么多的街中选择一条,选择一栋房子,选择一个女人,选择……那么多的选择”。抛开主人公的恐惧,单单从一方面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人,至少他不贪心,只选择了音乐和海,他活得简单,活着是一种修行,至少说他这种修行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

昨天看了奋斗,没有特别起伏的剧情,唯一的优点我觉得还是台词的经典,能让我记住的亮点也就是陆涛最后参加设计大赛说的一段话,不过原话我也记不起了。追求理想的同时丢掉了很多,这些真的不是我们想要的,如果说追求和欲望是人类发展的基础的话,那么我觉得这是一种借口,是一种辩解,人活着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幸福,本来追求幸福的道路应该是直线的,然而我们现在追求的却是享受,走的是曲线,我们错误的把空虚的享受当成了幸福。我很喜欢看爱情片,尤其是韩剧和文艺片,我觉得他们讲述的是一种很幼稚很简单的故事,但是在这些影片中我看到了唯美,那种让人相信这个世界不只是只有金钱,我们可以追求的东西有很多。人是矛盾的,即便心里是希望过简单快乐的生活,然而因为虚荣心,因为自己的欲望,让自己过得好累,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人被称为凡夫俗子的原因吧!

活着就是让我们的心强大起来,让我们的心找到方向,当我们找到心的方向并为之奋斗的时候,那时候应该是在享受,应该是幸福吧!

幸福应该就是用心发现美好的事物!

海上钢琴师初中电影观后感3

10月25日,电影官方微博正式宣布4K修复版的《海上钢琴师》定档11月15日,电影上映之后,众多影迷慕名走进影院。作为一部已经存在了二十余年的电影,无论是话题度亦或是票房成绩都十分亮眼。

该片改编自亚利桑德罗·巴里克的文学剧本《1900:独白》,由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蒂姆·罗斯、比尔·努恩、梅兰尼·蒂埃里主演,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与钢琴结缘,成为钢琴大师的传奇故事。影片中1900在弗吉尼亚号上为乘客们弹琴,声名鹊起。不久便招来了一位自称是爵士发明人的黑人的挑战。

根据1900的出生时间和当时的年龄推测,斗琴大致发生在20世纪20-30年代,这一时期正是爵士乐被广泛认为是音乐表达主流形式的时期。美国作家费兹杰罗将其1920年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冠名为《爵士时代的故事》以来,这一时期便被称为爵士乐发展的爵士时代,成为西方文化“咆哮的二十年代”的一部分。

影片中1900在弗吉尼亚号上为人们弹琴,被广泛接受而后声名鹊起,其实暗指了爵士乐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以来,在爵士时代的突破性发展与广泛传播。而这场斗琴则传达了非裔美国人的音乐与欧裔美国人的音乐之间的互相融合,这种融合成为爵士乐各种相对独立的、传统的流行音乐风格得以联结交流的纽带。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爵士乐吸收了来自于不同文化的不同音乐风格,逐渐形成了如今满目琳琅的爵士乐。

很多人觉得影片中1900赢了莫顿,其实艺术本身很难有高下之判,这种斗琴输赢的表现其实更多地暗示了爵士乐在发展过程中的融合与创新。毕竟影片中1900同样表达了对于莫顿的称赞与敬意,而莫顿在输琴之后也心服口服地黯然离去。这更是音乐的包容开放的交流与切磋。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黑人的原型就是爵士乐史上赫赫有名的杰利·罗尔·莫顿(影片中亦名为此)。杰利·罗尔·莫顿的原名为费迪南德·约瑟夫·拉莫特,他是美国散拍与早斯爵士乐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莫顿是爵士乐第一位编曲家,他在即兴创作时可以保留自身的基本精神和特征。莫顿对于爵士乐的早期崛起和传播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被广泛认为早期爵士乐的关键人物。

莫顿和1900一样出生时没有出生证明,莫顿有着悲惨的家庭关怀和童年经历。他14岁便在妓院演奏钢琴为生,他的艺名便是源于这一时期的绰号“杰利·罗尔”(JellyRoll),其实这一绰号是非裔美国人对女性生殖器的俚语,充满了侮辱和污秽。

不过莫顿表现出了对音乐的惊人的天赋,悲惨同样锻造了他。在长久的辗转的音乐表演中,他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爵士乐的发展,他的许多作品被认为是1920年代爵士乐的经典之作。

我一度怀疑影片中1900一角融入了莫顿的形象。不过莫顿如此傲慢以至自称是爵士的发明人,这引起了乐界和乐迷们的不满。影片中特意对此做了调侃,只不过莫顿在回复1900“你就是爵士的发明人?”的质问时得寸进尺地说道:人们是这么说的。

20世纪20-30年代以来爵士乐在乐界逐渐占据一席之地,许多年轻的极富创造力的音乐家争相涌现,百家争鸣。莫顿不得不淡出那个一度他所主宰的领域,正如影片中年轻的1900轻松夺过他的风头一般。他的时代结束了。一个新的属于年轻音乐家们的爵士的时代冉冉升起。

只是同样好景不长。战争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以及新兴爵士乐形式的崛起,亲手埋葬了传统爵士乐。这种传统的爵士乐如同1900与船一同被炸毁一般也被封存在了浩瀚的乐史长河中。不过它给那个时代的人们带来的欢愉和审美体验以及对后世爵士乐的奠基与启迪被永远地铭刻在了爵士乐的史诗中。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影片中1900“无法”走下弗吉尼亚号,因为这就是他的归宿。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烙着时代印记的事物难免有时代局限性,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被新兴的更具生命力的事物所取代。如同中古时代被文艺复兴终结在15世纪,中国近代史被五四运动终结在20世纪初叶,那个根源于黑人传统的爵士时代被终结在工业时代的硝烟之中。

海上钢琴师初中电影观后感4

而整部影片对于一九零零的刻画则大多深入内心,导演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自我封闭的纯洁世界。彷佛是对这种心灵的美好希冀,但末了一九零零的与船共沉,又使人觉得这彷佛更像是导演对于这个时代之中纯洁与美好的消逝,所表现出的深深的无奈。

要是说《海上钢琴师》是朱佩赛·多纳托雷导演对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认知。那么在影片中,美国便是这种充满利益与诱惑的混沌社会的具体反应。彷佛所有的乘客从欧洲远到而来,直至为映入他们眼中的自由女神而惊呼,摘下礼帽,大肆的摇臂,只为迎接那充满大概性的美好未来。影片中的美国承载了大多人的梦想,诸如片中出现的小偷,一九零零说他总是会第一个发明美国,越是崎岖潦倒的人越是充满期待。而一九零零背道而驰。

正如一九零零的名字,他所处的时代是这个消灭时期的`开始。他将自己拘束在这艘船上,实在是对广阔世界的恐惧。正如他自己所说“使我害怕的,不是我所看到的,而是我所看不到的!”如许的几句台词,发人怜悯。

这部片子本身也许并不想表达什么意义,就象一九零零那样漫不全心的弹奏和忧郁,他很单纯,地道,迷茫,却不需要任何支撑力,就象在风暴中他也能优雅如常的弹奏着只属于他的华尔兹乐章,一九零零不停想听听海的呐喊,却最终没有上岸。爱便爱了,忘便忘了,想往便想往了,退却便退却了,生便生了,死便死了。如许举重若轻的一生,象是从未放弃过梦想与寻求,又象是从未有过梦想与寻求。就象海一样。

我觉得毛孔象通过了微电流,如许宿命的哲学的无法可想的对话,我们的生命也象一幅挂在墙上的画。有什么样的色彩、怎样在尘土和光影中慢慢陈腐、怎样在某一天某一时刻悄无声息的失下来,或许都有过如许一次对话。

海上钢琴师初中电影观后感5

有人说,这是一个杯具。而我却以为,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了。

如果1900下了船,不外乎两种结局。一是彻底地被这个肮脏的世界同化;二是迷失了挚爱的方面、郁郁而终。而无论是哪一种,远没有死去幸福。

惟有海洋这般广大的胸怀方可容得下他惊世绝艳的才华。即使陆地上有大把大把的金钱,有形形色色的美人,有灯红酒绿的生活,1900却不属于那里。不属于一个地方的人硬是待在那里,这才是个杯具。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没有人能够说水里和地上哪个更好,鱼属于水,人属于地,只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

与MAX道别的时候,1900说:“原谅我,我的朋友,我不下船了”,不是不想下,而是他不知下了船该如何活下去。记得他决定下船的那一幕:1900在舷梯上站了很久,最终把帽子扔进大海,人却很坚定地走回了船。他不是没尝试过,终不能战胜他的内心,只因那里太纯净。他说他看到无数条街道,却不明白路该往哪里走。

看到那里,应无人再指责他的懦弱了。所谓“不懦弱”的人们会在这个肮脏的世界上很圆滑地活着,他们或是有钱,或是有权,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然而他们终究无法纯粹地活,因为爱而活。1900的“懦弱”令他保全了一颗完整而干净的心,令他的音乐永远流淌着纯净的气息。

影片的末尾,1900对MAX说:“两条右臂能弹出什么音乐,期望天堂有钢琴。”我想,1900终是不属于人间,即使在那里,他获得过无数掌声。然而,他需要的不是这些。如果能够的话,他宁愿一个人,一架钢琴,就这样一向弹下去。

天使不应在人间。正如1900最终选择与船一齐炸毁,如此,海上会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以往有个天才的钢琴师,他的音乐令所有人为之折服,他始终没有离开过大海,然而他的心却已到达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海上钢琴师初中电影观后感[本文共4004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