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往事依依的教学教案【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往事依依教案 篇一一、教学设想
《往事依依》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但初一的学生面对这样一篇出自一位长者之手的文章,很可能难以达成共鸣。如果只是朗读,只是赏析,学生会觉得很遥远,我希望于漪的文学往事,尤其是对语文课、语文老师的深切回顾能让今天的学生也能领略语文的魅力。新课程注重的是人文与情感教育,我想有了共同的东西才能有共鸣,这就是我设计这堂活动课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也能象于漪一样爱语文。
本堂课是第二课时的内容,我设计了三个流程,分别是探访名师的依依往事、探寻名人的文学踪迹和探讨今日的初一语文。第一版块的设计意图是想通过制作电视访谈节目吸引学生积极地了解课文、理解课文,使主持人提出的问题更有层次与质量,使于漪的回答更符合人物身份与情感;还想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搜寻于漪的课外资料,让他们的节目更为丰富;更想让学生通过制作节目完成一种对课文的再创造。第二版块的设计目的有2个,一个目的是让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会收集、整理资料,这些名人的往事,不仅使他们增长了见识,还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文学对于人成长的深刻影响力;第二个目的是想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模仿文章的写法,用第一称描绘人的内心世界,至于模拟名人的声音向同学娓娓道来,那是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个版块是想让学生从过去回到今天,从名人走向自己,真正去体味一下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语文是怎样的,不管他们是爱她还是恨它,至少他们关注了语文,他们不再对她冷漠,这恰恰就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初衷。
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明确任务:(1)探访名师的依依往事(2)探寻名人的文学踪迹(3)探讨今天的初一语文听讲
2出示评价内容:请各协作组依据以下评价标准参与活动,最后评出得奖小组
1、最有活力奖
围绕学习任务组内展开热烈讨论,每项活动都能积极举手。
2、最有见解奖
积极参与评价其他组的表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3、最有实力奖
能在其中一项任务中被其他组的同学称赞。
4、最有勇气奖
敢于与其他协作组竞争,力争在各项任务中获得最佳。
二、探访名师的依依往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CCTV-10有一个系列访谈节目探访名师的金色年华,今天就请各个协作组根据你对课文最感兴趣的一件往事,选择一个角度来制作本期节目。请各组先推选代表充当于漪、主持人,其他同学帮助代表们准备好发言提纲,要以课文为主要依据,参考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揣摩人物情感,设计人物语言。整个活动时间把握在5分钟左右。协作组根据要求展开准备活动。
2请协作组代表展示本组准备的访谈节目要求:请上台的代表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声音响亮,符合人物各自身份,以求在短时间内给人以丰富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可做适当记录,最后根据同学的投票评出收视率最高的小组。各个协作组派代表展示本组的节目。
3请同学评价各组节目,选出最佳节目。学生评价
三、探寻名人的文学踪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活动要求: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的有关文学的往事,请试着模仿课文,用第一人称叙述他的一件事例,并能模拟名人的语气有感情地娓娓道来。请各协作组在课外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按以上要求一一在组内交流,并选出代表准备全班交流。各协作组准备活动
2请各组代表自由发言要求:请各组代表自由发言,声音响亮,语言的简洁,只讲一件事,更要有感染力,力求打动在场的同学,最后请协作组评出最打动我的发言。各组代表自由发言
3请同学评价各位代表的发言,选出最打动我的发言。学生评价
四、探讨今天的初一语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活动要求:了解了于漪有关文学的依依往事,我们来说说眼前的初一语文,你眼中的初一语文课本是怎样的,你想对所有在场的初一语文老师说些什么?请同学畅所欲言。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评价听讲
五、结束语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请学生根据评价表,对照本组表现自评,说说本组可获得什么奖项,并简单说说理由。学生自评
2教师评价听讲
3结束语你们都对自己的表现做了恰如其分的评价,那要轮到老师来说了而此刻我最想说的的话,于漪老师已为我说出来了(出示于漪的一段名言)但愿在以后的日子里,同学们能一如既往地与我一起走进语文,体味语文的独特魅力。希望20年后的你们回忆起今天的依依往事时,依然会热爱语文。听讲
《往事依依》教案 篇二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第一单元,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把你带进了亲近文学、走进文学之门。但我们一踏进大门去就觉得眼花缭乱,似走入仙境,又似走入迷宫,近处是弯曲盘旋的山路,远处是波澜壮阔的天海。这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让人痴迷又让人不敢涉足。
没关系,这节课,于漪老师用她曾经跋涉过的脚印,指引我们拥抱文学,用她曾经渡过这雾海小船载我们去遨游五彩斑斓的文学海洋。
2、作者简介
于漪 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现年75岁。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播放于漪录像。简单评价一下:和蔼可亲、热爱生活(最好)、有精神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0分钟完成以下内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请简要概括出作者回忆的几件依依往事:(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可讨论)
回忆一:小时候看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临其境。(以趣动人)
回忆二: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以美动人)
回忆三:两位国文老师颂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以情动人)
回忆四: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以理服人)
找规律
2、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什么有关?
与读书(画)有关。
3、“往事依依”应该有许多件,为什么作者的往事都是与“读书(画)有关”?
答:因为作者回忆的是学生时代的生活,学生时代是读书学习的时代,回忆起来,当然离不开读书。
再说,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 ……此处隐藏8568个字……课题)
二、预习检查
1、注音
徜徉()()
浩淼()镌刻()
2、解释
年华:依依:邱:淼:
旷:呈:
3、作者简介
三、研读课文,探讨
1、大家都已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生朗读课文第1段)
师引导:读得怎么样?(生答)还有哪个同学愿望再读一遍?(又一生读)这一次读得怎么样?
(读得有感情,好像有点意味深长)突出这点。
2、哪个词最能体现?
年华似流水,还有但字。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有些感情了,不错。让我们来齐读这一段吧。(生齐读课文第1段,感情投入,在年华似流水和但等处作重音和语调的处理。)
师:(略有夸张地范读这一句,表达出一种感慨万端的情绪)年华似流水这几个字为什么要如此朗读呢?听到老师的朗读,你领悟到其中哪些感情?
A、年华像流水一样,非常快,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就流走了,很难再回来。
B、时间过得很快,有惋惜的意味,还想让时间再来一次。
C、舍不得年华流去,有一种希望,让年华停下来,让自己重新走一次。
D、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感叹,感叹时间过得很快。跟下文的转折正好联系起来。
师评:同学们说得不错。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它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也紧扣了题目。紧扣题目的是哪一个词呢?(生齐声回答:依依)
3、请大家看书下注释,什么叫依依呢?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依依是留恋的意思,在文中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以这里我们已基本明白,文章的第1段很重要,它有总领全文的作用,它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师边讲边板书)
4、这一段中哪两个词最重要,为什么?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5、下面的文章应该怎么写呢?应该回忆往事了吧?下文回忆哪些事呢?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件事吗?这句话力求精练、准确。(生充分阅读课文,准备回答)
E、主要写于老师小时候读《水浒传》和对《千家诗》的热爱,还有国文老师对于老师的影响。
F、还有小时候在家里看山水画。还有初中读书的时候新派老师教田汉的《南归》诗。
G、看山水画不能算一件事,它只是为引出读《水浒传》的。这两者实际上是一件事。
师评价:同学们发言很踊跃,概括得也比较准确。主要写了四件事情:一是读《水浒传》,二是读《千家诗》,三是听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四是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师边讲边板书)
师:根据于老师描写的情景,我们也跟着国文老师背诵一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好吗?(生齐背)
同学们真不简单,没有学过,大家竟然背下来了。看来是被于老师所描写的情景感染了,也热爱上了这首词了。
6、想一想:于老师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回忆呢?可以讨论一下。(生围绕问题讨论)
H、因为这几件事给于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事都跟读书有关系,因为于老师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绝大部分来自读书。
I、因为倒数第2段写了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可以看出读书给于老师很多帮助。
师评价: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其实,这些都包含在往往依依里,特别是依依一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也是紧扣这些事。开头是总领,这一部分写了四件事,当然就是分写了。下面我们讨论一下结尾,请同学们朗读末尾两节。(生齐读末尾两节)
师:我觉得,同学们还没有读到位,没有把于老师那种深厚的感情读到位。文章开头写了:年华似流水结尾又写道:往往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青春的激情(生情不自禁地齐声跟读起来)
师:好,我们来齐读一遍,要读出依依的分量,读出深情,读出前后呼应的感觉。(生齐读课文末尾两段)
师:于老师在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中,成长为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著名的特级教师。好,我们还是回到题目上来吧。文章的最后两段有何作用?开头总领,中间分写了四件事,结尾应该干什么?(总结全文)
师:是的,总结全文。(师边讲边板书)同学们在文章开头抓了两个词语,结尾该抓哪些词语呢?
青春激情。
师:还有什么词语?
还有不断奋进。
师: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其实,两个动词唤和催也很有表现力。
它们表达了回忆往事的意义,对我们也有启发意义。
师:我想,同学们讲的这些正是于老师写作这篇文章目的之所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理解渗透到朗读中,再来品读这两节。(生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师:同学们研究一下,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学生快速阅读,寻找答案)
有承上启≮www.≯下的句子,我觉得是第3段。
师:请你读一下。(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3段)
师:读得非常好。我已受到了感染,好像是被于老师的情感带进去一样。除了这一处,还有没有呢?
师:还有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误读为lóu)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情趣。
师:找得正确。雕镂的镂应该读作lǒu,者不读lóu(师边纠正边板书:镂lǒu)这一句中还有重要的字读时应该强调出来,是哪一个字呢?生:也字。
师:你为什么要抓这个也字呢?
因为不仅把上面的内容读书和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雕镂在我心上,还把后面的事情也
师:噢,你是说也字起到了联系上下文的作用。
38页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教师,是年轻的新派人物也是的。
师:同学们找得很仔细。这里也有一个也字。于老师用了一个并不起眼的字,却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自然地衔接起来,使文章结构特别紧凑,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还是通过朗读来感悟一下这几处过渡语句吧。(生齐读几处过渡句)
师:最后,让我们齐读课文的第4段,跟随于老师一起陶醉《千家诗》的意境中。(生齐读课文第4段)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难忘的课就要结束了,我希望大家做人就要做像于老师这样的人,从小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把握现在,创造明天,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五、课堂检测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一、总提(感叹)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读《水浒传》(古典小说)
文
二、分写读《千家诗》(古典诗歌)
学
听教辛词《南乡子》(宋词)
作
听教新诗《南归》(现代诗歌)
品
三、总结(呼应)
青春激情、不断奋进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往事依依的教学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