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七年级历史的教案(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初一历史的教案 篇一《三国鼎立》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
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6、作业
初一历史的教案 篇二一。课前导学
(一)认清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
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
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学习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完善、影响;
学习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二)课前自学
1、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图片认真阅读课文中所有内容,并思考目标中的问题;
2、独立做好下面的基础知识练习题,并进一步识记、巩固:
(1)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2)隋文帝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3)隋炀帝时正式设置,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从此,门第不高的,可以凭才学作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集中到;
(4)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两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后,扩充了的规模。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
(6)武则天时,开始了,并增设了;
(7)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8)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废止。
二。交流展示
三。小组讨论
1、科举制度是怎样创立的?如何得到完善?
2、科举制度创立起了什么作用?
四。达标训练
(一)
1、科举制度在朝创立,在朝逐渐完善,直到才被废止;
2、在科举制度创立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
3、在科举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
(二)
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A.唐太宗B.唐玄宗C.隋文帝D.隋炀帝
2、科举制创立于()A.隋朝B.唐朝C.西汉D.魏晋
3、科举制逐步完善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4、科举制废除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5、首创殿试、武举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
6、有利于唐诗繁荣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
7、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C.进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D.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
8、与科举制有关的成语“衣锦还乡”反映的是
A.参加科举考试还乡时可获得一套新衣B.读书人在科举考试考中后地位有巨大变化
C.只有身穿锦衣才会允许参加考试D.读书人用华丽的服饰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三)阅读下列材料: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请回答:
(1)材料中的“选举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制定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这一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谁统治的时候正式诞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三【学习目标】
1。掌握“世袭制”“公天 ……此处隐藏2838个字……一天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远古时期的原始居民们,他们一天的生活会是怎样呢?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穿越历史时空,再现原始人的生活吧。
展示:【历史再现】原始人采集图、原始人捕猎图、原始人生活图
生:(根据展示图提示,选取某一角度,可用多种形式再现场景)
师:(根据学生的再现实况,师生共评)
(三) 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师:我们这节课介绍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了解了远古居民的生活信息,除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之外,我国还有许多远古居民。
展示:《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
师: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为此感到自豪,也更应该珍惜和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
初一历史的教案 篇六一。明确目标
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出发地、所达地区和意义
2、知道“倭寇”的含义,掌握戚继 光抗倭的主要事迹。
3、记住葡萄牙占据澳门的史实。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学习难点:时空概念的掌握
二。前置自学
1、郑和下西洋时的皇帝是 。下西洋目的是为了加强 ;1405年从 出发到 年,先后 次下西洋,最远到达 沿岸和 。所带物品最受当地人喜爱的是 和 。
郑和远航,促进了 ,加强了 。
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此文是谁的名句: ;其中的“海波”是指 。
3.1553年, 殖民者以租借名义,攫取了在我国 的居住权。
4、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是 ;明朝抗倭的民族英雄是 。
三。问题探究
1、“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矣”。回答:
(1) “郑君”是谁?
(2)其主要事迹是什么?
(3)其事迹有何影响?
2、(1)什么是“倭寇”?
(2)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3)你应如何向他学习?
初一历史的教案 篇七《垂直的生计》
一、课程标准
1、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色。
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二、学习目标
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材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2、能够说明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3、学会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色。
难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读图法、情景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
五、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欣赏图片】
欣赏安第斯山脉地区风光,同时配上印第安人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设问: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这些风光图片美不美?
学生答:美!
问: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么美丽的地方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答:想!
(一)寻找安第斯
1、通过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两张图片(安第斯的地理位置图),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走向及地位?
2、再通过幻灯片展示一幅当地图片,设计问题:“走进山区,探索山区的生产生活是怎样的?”
(二)探秘安第斯
1、【幻灯片展示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
设计问题:安第斯山区人民又是如何利用当地的环境发展生产的呢?
学生回答:低海拔处……高海拔处……
2、【幻灯片展示5。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观变化示意图】
设计问题:秘鲁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原因?
学生整理(教师引导)回答: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高海拔山区从山麓到山顶,导致自然景观呈现垂直变化。
3、【教师引导过渡】
设问:秘鲁山区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奇特的生产方式出现文明,是什么人最先在此创造出的呢?
学生回答:印第安人!
教师出示印第安人图片,及出示印加文明遗址图片。
(三)走进安第斯
1、【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目标要求
1)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
2)这样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
2、【学生成果展示】
衣: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极为珍贵,有“纤维上帝”之美誉。
食: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秘鲁人培育出抗寒的马铃薯品种,还利用昼夜温差大发明了常年保存马铃薯营养价值的方法。
住:如图(PPT)
行:骆马能在崎岖的高山峻岭间行走自如,体小但耐饥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3、【展示秘鲁国徽】
问题:秘鲁国徽左上角是什么动物的图案?它出现在国徽上面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骆马。
(四)感悟安第斯
教师设计问题:安第斯山区秘鲁人“靠山吃山”的生产、生活方式让我们懂得了?
学生回答: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新课小结】
【巩固练习】(见《随堂练习》)
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八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
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彰显国力,换取奇珍)。
2、条件:
①明朝前期的国力强盛
②造船术的发达
③指南针在远洋航海的广泛运用
④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好勇于探索的精神
3、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4、到达地区: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5、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了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沿海居民称它们为“倭寇”。
2、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台州),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已任的爱国情怀。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七年级历史的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