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活板》的教学设计(多篇)

时间:2025-02-24 08:53:39
《活板》的教学设计(多篇)

导语:《活板》的教学设计(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活板》教学反思 篇一

本篇文章主要围绕“活”字布局谋篇,但由于是篇文言文,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因此理解文意对学生来说就是个难点。课前我让学生先预习课文,读通、读顺课文。课上我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需掌握的字的读音、一词多义、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等。让学生照着自主学习内容自学课文,然后在组内交流自主学习情况,这样既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又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本课教学中学生对重点的实虚词掌握不理想,我将重点的实词虚词提出来重点讲解,最后再次强化学生记忆,结合课后题和其他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虽然每节课字词理解讲解的较少,但从作业及学生反馈来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不理想。也是偶然想着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表演活板印刷,这样效果会不会更好呢。同学听说这样的表演之后个个兴趣十足,准备好了军旗做为道具,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弥补了语言信息的缺失,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使学生真正地掌握了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真是一举多得。

本课是有关制作的说明文,在集体备课时一位老师提出让学生仿写一段“韭菜炒鸡蛋”的制作过程,从学生的练笔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此类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基本掌握。学习此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找到了自信、得到了快乐,因而充满了幸福感,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沈括《活板》优质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文,了解作者及《梦溪笔谈》;了解时间(工作程序)、逻辑相结合的说明顺序;掌握“帖、旋、砥、就……”等字的含义及“火、为、帖”等字的不同用法。

2、能力教学目标:学生在掌握文言字词含义及用法的基础上,初步学会结合注释翻译文言语句;通过口述活版的制作过程,画简要的工作流程图,从而能指出课文的说明顺序。

3、思想教学目标:学生在了解活版“活”的特点和它在印刷史上的划时代意义中,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疏通文言语句;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词语;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磁带

2、投影仪、投影片

3、铅字打印机的字模、字框

五、教学方法

能力型教学模式(省级教改课题)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以简短的导语提示课文知识重点,凝聚同学们的注意力) 利用教具字模、字框引出“活字印刷”的话题,然后导入新课:同学们,我手上这一个个的是铅字打印机上的字模,如“是”“我”“国”“中”“人”,一字一印,我按照句子排列:如“我是中国人……”,把整篇文章的字模,放于字框中,固定,压平,就可以反复印刷了,印完之后这些字模拆下来可以反复使用。这可以说就是“活字印刷”的。雏形。你知道印刷技术在哪个国家的什么时代发明的?(学生参与回答)我可以很自豪地告诉大家,这“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900多年前,北宋的平民毕升发明的,比德国的答凳堡活字印刷要早400年,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啊!今天我们有幸在语文中学习《活板》一文(板书课题),了解活字印刷在当时的制作、印刷情况。

2、教师报导读题

(教师按课文重点归纳出五六个知识点,化解为若干个问题,抛砖引玉,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掌握课文的经络重点。报导读题时,要求学生不看书,不作记录,静听默记)

a、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疏通词句,做到能口译全文。

b、在原文中找出练习三及投影片上的字,理解其不同含义及用法。

(投影片1)

请你根椐说明内容,画出简要的工作流程图。然后说说第二段在具体介绍活版时是按什么说明顺序介绍的,

c、按这样的顺序说明有什么好处?

d、文中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e、学习了这篇课文后,结合你现有的历史知识,谈谈对你有什么启示?

3、听课文录音

(学生听课文录音初步感受课文,明确一些字词的读音,并思考导读题)

默读课文,做书间笔记

(学生用铅笔在课文中圈点勾画,作批注) a、快速在每个自然节前,依次编上节码,例:1、2、3……

b、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文言文还应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的理解)。

c、用( )括出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句子。

《活板》的教学设计 篇三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习本文,了解作者及《梦溪笔谈》。

2.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主旨。

3. 了解时间(工作程序)、逻辑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4.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热情。

【重点】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主旨。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确切理解其含义。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难点】

理解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词语;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

激趣导入

播放电影《毕昇》中毕昇发(www.)明活字印刷的过程片段,激发学生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导入正课。

预习检测

1.走进作者:

本文作者是() ,字(),钱塘人。()朝科学家、政治家。本文选自() 。

2.走进字词:

准确读出加线词语的读音

典籍( ) 蜡和纸灰( ) 胶泥( ) 瞬息( )用讫( ) 更互用之( ) 木格贮之( ) 与药相粘( )

群从( ) 字平如砥( ) 燔土( )

3.请用“/”标示下列语句的朗读节奏。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交流材料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艺、历史等各个方面。

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 ……此处隐藏7889个字……6、归纳全文内容

请同学们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来归纳全文的内容。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文章重点介绍了由毕昇发明的活版的制作和使用流程及显著效果。

五、合作探究:

本文着重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明确:全文采用了时间顺序;主体部分采用了程序顺序:刻字——排版——印刷——拆版。

六、课堂复习整理(指导学生自主完成)

七、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习三。

2、熟读课文第二段,口述活版的制作过程。

《活板》教学反思 篇九

确定讲这一课后,我先认真研读了课文,课文共三段,第一段说明了活版印刷发明前我国雕版印刷发展的历史,第三段交代活版的下落,与开头“毕昇,又为活版”相照应,而第二段“其法”一语,总领全段,引出活版的制作、功效和用法的叙述,构成文章的'主体部分。

制作活板的过程步骤比较多,学生理解起来会有困难。我想,如果能把这个过程用动画展示出来,不是既生动有趣又便于理解吗?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搜集资料。一个课件里的动画让我眼前一亮:字模“薄出钱唇”,“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乃密布字印”,“持就火炀之”等等就像实物一样依照课文的说明一一出现。特别是本课的重点要突出“活字印刷”的“活”字。整个排版过程,第二块印版的重排,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作那些字模,将它们排列得十分有序且平整,利用多媒体便能轻松实现。

我设想:让一位学生来做解说(翻译课文),动画则跟着他的解说依次前进,这样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他会觉得自己在操作活版的制作过程,其他孩子的注意力也会像观看实物一样集中于大屏幕,眼、耳、脑并用,增强了记忆,知识性与趣味性自然融为一体。

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是印刷发展中的一个飞跃,而这个重大贡献却是宋朝的一位平民发明家毕昇作出的,平民能有如此大的贡献,而且这一技术早于世界400多年,充分体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创造精神。我应该抓住这一点对学生进行“增强民族自豪感” 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加上拓展延伸,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为现在的生活做一些创造发明。贴近生活,学生更容易发挥,也会更加有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与探索的精神,情感目标自然会生成。

拓展:《活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会认读课文,读准句词;

2、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理解说明语言的简明、生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导入,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和智慧。(配以图片)

二、简介作者

沈括,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均有所论著”(《宋史·沈括传》)。代表作为《梦溪笔谈》,共30卷,详细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三、了解活板印刷

1、看资料片

2、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四、听范读,练诵读(听范读)

(1)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3)持、就火炀之

(4)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5)每一字、皆有数印

(6)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7)有奇字、素无备者

(8)沾水、则高下不平

(9)用讫、再火令药熔

(10)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五、疏通语义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将文章译成。

2、一人一句逐句翻译。

六、分析课文

1、逐段概括大意。

2、重点分析第二自然段,抓住语言标志将本段分为三层。并结合课件归纳活版印刷的步骤。(详见课件)

3、设计思考题,加深对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第一段:刻板印刷发展情况。

第二段:

第一层——介绍活板发明的时间,发明时间,发明人的身份及姓名。

(又:呼应上下文,说明活板是在印刷术上继刻板之后的“又”一大发明)

第二层——介绍活字印刷的制板印刷程序。

(其法:总领后文,引出活板的制作及下文活板的用法和功效等)

第三层——介绍活字印刷的有关事项。

第三段:交代字模的下落。

七、整理文章结构(见课件)

八、探究与思考

(一)“活板”的“活”字体现在哪里?

(二)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

九、课外扩展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按其在工艺技术发展上的阶段性,可划分为源头、古代、近代、现代四个历史时期。其中:

“源头”为印刷术的准备时期。内容包括印刷术的萌芽、雏形和成熟;织物、笔、墨、纸等印刷材料之具备;文字的产生、发展和规范。时间上从约公元前二十六世纪到公元六世纪末的隋朝,时跨三千余年。我们称其为“源头期”。

“古代”为印刷术的手工操作时期。内容包括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套版印刷的应用和发展。时间上处在公元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清朝,时跨一千二百余年。我们称其为“古代期”。

“近代”是印刷术的机械操作时期。内容包括以平印、凸印、凹印为主的西方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时间上恰处中国近代前后,大约在公元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们称其为“近代期”。

“现代”为印刷术以电子控制为主的自动化控制时期。内容包括电子排版、电子分色、电子雕版,辅以由电子控制的平版印刷和装订自动化。时间上起于本世纪七十年代,现仍在蓬勃发展中。我们称其为“现代期”。

十、布置作业

1、将重点词语整理出来。

(1)通假字:已、板、止

(2)一词多义:为、印、火、以、就

2、查资料,写一篇介绍造纸术的说明文。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活板》的教学设计(多篇)范文。

《《活板》的教学设计(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