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精品多篇)

时间:2025-02-25 08:53:20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精品多篇)

【引言】个人德育评价总结(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 篇一

一、责任教育背景下的德育评价建构原则

(一)统一性原则

德育管理特色遵循着与学校教育特色保持高度统一的原则。德育评价的根本作用,是为了提升德育管理水平,根本任务是形成与学校教育特色保持高度一致的德育管理特色。

德育评价在操作层面着力,是为了更好地支撑管理特色和教育特色框架,更好地把握德育管理特色与学校教育特色之间内在的承继性关联。

坚持“德育管理、德育评价、学校教育特色”之间的统一性原则,建构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是解决德育管理中存在的“德育与师生生活远离”、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智德分离”现象的科学方法。

(二)实效性原则

实效性是德育评价的典型特点,体现着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新规律、新内容”,同时也发挥着检验德育管理是否有效的关键作用。因此,学校教育特色的高效落实,取决于德育管理的高效落实;德育管理的精细成功,取决于德育评价的科学精当。

评价会对管理效果进行直接的反馈,从而对管理产生客观的评判般的影响。因此,德育评价的科学建构,才是提升学校德育管理有效性的关键问题,才是事关学校教育特色整体高效落实的关键问题。

二、责任教育背景下德育评价两维目标的建构

建构德育评价的两个基本目标,有针对性地积蓄管理的核心力量,逐步形成德育管理的高水准,从而保障学校教育特色的加速实现。

目标一:规范德育“自主管理”体系,提升德育特色管理水平。

建立适应校情的德育“自主管理”体系,使师生自觉地把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德育管理目标,在内心加以理解和体验,并通过实践转化为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能力,积聚精神正能量,使师生互为榜样,共同成长。

用“以人为本、师生共同成长”的治学观念指导德育管理体系运行的全过程,以“年级、班、师生个人管理评价量化指标”为基本框架,以“自评与互评和检查累积情况”相结合、“个别辅导与每日测评”相结合、“评估与评优”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随时更新、补充德育管理体系的操作方法,增强德育管理体系的操作力度,保障体系操作的成功。

目标二:实践全员德育的大德育观,强力做实学校教育特色。

用“落实责任教育,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这一全员德育的大德育观,实践德育评价系统。完善德育制度的建设,优化德育工作系统,细化德育各级管理部门的评价指标,使评价在管理中实现,管理在评价中完善、提高。全体教师按“责任岗”分工上岗,全天候地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上执行责任岗管理职责和评价标准;管理人员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管理评价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实现全员、全面、全程的大德育。

三、责任教育背景下德育评价基本内容的建构

我们坚持“德育管理、德育评价、学校教育特色”之间的统一性原则,务实分析我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依据《学校德育序列管理――评价细则》,确定将评价分为3项一级指标(思想责任意识、行为准则、个性品质)和 15项二级指标(家庭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国家意识、知责知行、诚实守信、个人耐力、合作精神等),细化的评价内容避免了管理的空洞和德育评价内容的概念化。

(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

1.总体评价指标的确立。

从师生每天的生活细节入手,寻找到适合师生心理特点的、具有现实特征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充满生命力的评价指标,而“3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的确立,恰恰体现出了德育的实效性,展示出了德育评价的严谨性和可行性。

通过“校级―年级―班级”三级管理评价模式的科学操作,进一步强化管理与评价的结合,通过利益驱动、层层反馈、重点讲评等,促进评价目标层层落实、环环紧扣的良性循环,形成从德育管理到德育评价的自然生成过程。

2.强调评价体验的作用。

重视管理价值的向下传递,强调评价体验,利用真实的评价体验,直接与对师生管理能力的培养进行对接。“教师、学生、家长”三维评价体系的运行,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对学校德育的内化动力与调节力,从而在师生“教”与“学”的空间中和时间上,进行德育评价“各类指标的制定、操作体系的论证、运转模式的融合”等综合性建构,使“观念、思想”成为有审美价值的道德实践。

(二)多维度评价模式

1.“多维评价”模式的科学运用。

“多维评价”的各级指标,是在对学校的教情、学情等一系列实际情况,进行客观系统和有针对性、可行性、科学性的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向纵深引领,让其在师生“教”与“学”的生活中自然地生成,由于这是在师生教育生活中自然生成的标准,因此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保证了各级指标的认可度、满意度。

“多维评价”模式的科学运用,是德育评价的核心内容,起着激发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作用,能够促进评价指标的高质量完成。对评价模式运用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能创造性地论证解决,从而助推德育管理“成特色上水平”。

2.全方位德育评价的实施。

全方位德育评价的实施,是指把各级评价指标覆盖在师生的“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上,强调的是评价的全方位、全天候覆盖。

德育评价在总体指标下,划分成不同层次、多个可以具体实施的分指标、子目标。细化、量化评价指标,从师生的“思想责任意识、行为准则要求、个性心理培养”等方面的实际出发,将评价指标分解成若干独立的层次(一级、二级、三级指标,过程评价);各年级根据评价的总体指标,遵循师生身心发展规律,搭建各年级不同教育阶段的具体评级指标(分年级指标,结果评价),形成相互衔接、层次递进的指标结构。

四、德育管理评价基本建构带来的思考

在德育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果、解决了一些难题的基础上,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索和研究。

(一)关于师生个性化评价的思考

我们通过《学校德育序列管理――评价细则》中阶段性评价的结果分析,呈现出的仍是有相似性的“一群人”,而不是个性鲜明的“一个人”,在这方面我们仍在进行着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二)关于多维度评价模式的思考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 篇二

关键词:师德;评价;体系

一、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给教师职业下的定义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传道”是三大任务中的首要,而要向人传道,自己的道德就要高尚,这也是教师受人尊敬的原因。教师如果缺乏高尚的职业道德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失去了灵魂的教师对教育无疑就是灾难。教师培养的对象是将来社会的建设者,而这些建设者会影响未来人类社会的走向,因此必须通过教 ……此处隐藏4133个字……“行”上。因此,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中,应注意多种课程模式相结合的状况,观察其是否注重学校隐性职业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系统的互补和融合,在相关专业学科中是否融合有关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否将学校隐性职业课程同社会实践的隐性课程以及家庭隐性教育课程联系起来。

课程内容的评价要素方面,首先,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要强调教学内容的时效性。要时俱进,推陈出新,及时调整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将最新的科学理论、最新的职业道德观念补充到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中。其次,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有生活性。高职学生并不擅长理论学习和逻辑推演,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试图通过这些方式让其明确职业道德的意义,从而使其主动学习和内化职业道德往往是不切实际的。因此,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在内容上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多倡导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最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要有专业性。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在校内进行,各专业统一课程和教材,在内容上往往容易强调共性要求,偏重相关知识和规范的识记。但是,当学生参加工作以后,往往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上需要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因此,要在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设置上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行业和岗位的需要开展教育。

5.途径和方法。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多元主体互动合作的过程,其途径应包括针对高职学生专业特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课堂教学、日常实践活动中相关教育内容的渗透教育、专业课教学中的相关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校企合作的相关教育等。对这些教育的途径、教育结构、重视程度等都应开展教育评价,以发现问题,改进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同时,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也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将知识灌输、典型示范与专业学习和实践过程相结合。教育方法的科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成败。因此,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也是对其进行评价的核心要素之一。

6.实践效果。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效果也是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评价要素。在评价主体方面,由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本身是多元主体互动合作的过程,因此,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效果的评价也应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学校、行业、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力量,每个教育相关方都要参与教育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自身的教育策略,以增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评价内容方面,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效果的评价,也就是对学生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知”“情”“意”“行”等方面表现及其持久性的评价。这些表现可以通过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言行表现出来,对这些内容的考查可以有效评价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综合量化评价体系建构

初步明确基本要素内容后,要想对评价的对象进行综合的量化评价,必须在评价过程中对被评价对象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进行定量分配。首先,给每一项和每一级要素分别赋予一定的权重,作为针对某一具体要素指标的相对性概念,并根据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确定不同的权重分值;其次,对每一具体的二级要素指标都确定一定的评价等级标准,并赋予相应的分值。

在本研究中,笔者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评价的要素指标分别列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是强调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必须把握的6个要素,二级指标为6个要素分解出的若干部分测评目标。一级指标用A表示,二级指标用B表示。

根据职业道德课程评价的内涵要素,一级指标可以包括下列6条:A1思想理念与目标定位;A2条件保障;A3组织机构、教师队伍和工作计划;A4教育内容;A5教育方法;A6教育效果的反馈及教育的总结。每项一级指标下还可以具体细分成诸多二级指标要素。

A1思想理念与目标定位可细分为:B1思想理念(发展性教育理念的应用、校企合作、主体多元);B2总目标(识记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学习、生活、工作中践行职业道德要求);B3阶段性目标(基础学习阶段相关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与观念、情感的培育,实习阶段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初步形成)。

A2条件保障包括:B4教育设施完备情况;B5资金的保障;B6学习资料和教学资源库建设;B7职业道德教育基地建设。

A3组织机构、教师队伍和工作计划包括:B8学校层面的职业道德教育组织、管理和督导机构设置及其工作机制建设(机构的负责人、级别、与行业和社会的联系状况等);B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B10职业道德教育教研室设置及其工作机制建设;B11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质量和水平,教师参与培训、进修学习的机会;B12学校层面年度(学期)职业道德教育计划制订情况;B13职业道德教研室职业道德教育计划制订情况(职业道德课授课计划、课时计划等);B14班主任年度(学期)职业道德教育计划制定情况;B15毕业实习计划中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制定情况。

A4教育内容包括:B16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显性课程网络构建情况(是否单独设置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门数、课程性质、课时安排等);B17学校职业道德教育隐性课程开发状况(包括各科专业课教学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情况、班主任工作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情况、与职业道德相关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各类团、会活动及文体、技能竞赛中渗透道德教育情况等);B18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情况;B19教育内容的时效性;B20教育内容的现实性;B21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A5教育方法包括:B22正面灌输和典型示范;B23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程度;B24培养思辨和批判精神及能力的问题讨论教学法;B25案例教学的使用;B26社会调查的使用;B27使学生体验职业道德情景的角色扮演教学法。

A6教育效果的反馈及教育的总结包括:B28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认知状况;B29高职学生对待职业道德的情感态度;B30高职学生践行职业道德的意志状况;B31家庭、社会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状况的评价;(www.)B32实习单位和学生自身对学生实习期间践行职业道德表现的评价;B33对毕业生职业道德表现跟踪调查的结果;B34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考核评估情况;B35专业职业道德全程教育情况总结。

在评价的要素指标确定之后,根据德尔菲法,在专家打分的基础上将各个评价要素自身的重要性量化体现为“评价权重”,非常重要是4分,重要是3分,较重要是2分,一般是1分。接下来,将各个要素自身发展状况量化为“评价等级”,根据优、良、中、合格、不合格的标准给该项内容开展评价并打分。在该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要素上表现优秀是4分,良好是3分,中等是2分,合格是1分,不合格没有分。“评价权重”是各个评价要素自身重要性的量化体现,“评价等级”是对各个要素自身发展状况的量化评价标准。在具体的评价实践中,将每一二级要素指标的评价权重分值和评价等级分值相乘,即可得到此二级要素指标的综合量化评价结果。35项二级要素指标评价结果相加,即可得出对某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水平评价的综合量化评价结果。

[注释]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个人德育评价总结(精品多篇)范文。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精品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